这场风暴的中心是一个奇怪的缩写词:QCO,即质量控制令。这是印度政府的一项指令,通过印度标准局 (BIS) 强制执行,规定指定产品必须符合特定的印度质量标准。它甚至要求 BIS 检查员访问海外工厂(无论是上海还是胡志明市),并在其产品进入印度市场之前证明其符合 QCO 要求。
QCO政权将印度企业分裂为两个尖锐对立的阵营。一方面,国内大型制造商担心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廉价进口产品涌入市场并蚕食他们的利润。另一方面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MSME),它们靠微薄的利润生存,其生存能力取决于获得低成本投入。
这种分歧甚至延伸到权力走廊。一群官僚支持 QCO 制度,认为更严格的标准将淘汰低于标准的产品,并有助于将印度定位为以质量闻名的制造强国。反对派对 QCO 的看法则远没有那么友善,认为它们是一种让大企业受益匪浅、同时将小公司挤出市场的工具。
轻松握持
这就是印度的巨大质量困境。随着强制质量控制的产品清单扩大到 790 种——是十年前数量的 10 倍多——而且政府正准备给印度商品贴上“零缺陷”的标签,新德里正在悄悄地松开油门。上周,它取消或修改了涵盖近 76 种产品的 QCO,并且可能即将进行更多修订。
这次路线调整会削弱印度品牌吗?更关键的是,国家能否放松监管,不让不良产品溜走? NITI Aayog 前首席执行官 Amitabh Kant 表示:“我认为撤销选定的 QCO 不会以任何方式损害印度品牌。”他认为,竞争(而不是层层认证)一直是质量最强大的推动力。 “使用不合格进口原料的公司自然会被挤出市场,因为它无法在性能或可靠性方面进行竞争。取消不必要的 QCO 只会让印度公司能够有效地采购、更快地创新并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而不会影响‘零缺陷’的愿景,”他说。他认为,QCO 对缺乏驾驭复杂合规系统能力的小型企业造成了不成比例的伤害。政府最近的撤回源于一个高级小组的建议,该小组由前内阁秘书、现任 NITI Aayog 成员拉吉夫·高巴 (Rajiv Gauba) 担任主席。它建议废除一些 QCO,特别是涉及服装、鞋类、钢铁和电子等行业使用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 QCO。该小组 2025 年 10 月的报告(未公开发布,但经过 ET 审阅)强调了多个实例,说明 QCO 带来的日益严重的问题。
报告指出,由于对关键投入品实行 QCO,印度纺纱厂、织布厂和服装制造商无法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价格获得合成原材料。 “行业咨询强调,印度合成纤维制造商的纤维和纱线价格比其他主要出口国的竞争面料制造商高出 20-35%……目前,与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国家相比,印度的 MMF(人造纤维)服装出口在工厂门口面临着 5-10% 的成本劣势。”
该小组警告说:“QCO 扩展到关键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影响了依赖钢铁、聚合物、基本化学品和合成纤维等关键投入的行业的价值链。”
ET 向 Gauba 提出的置评请求仍未得到答复。该小组的另一名成员、Mahindra & Mahindra Pawan Goenka 前董事总经理也拒绝发表评论。
谁赢了?谁输了?
继新德里于 11 月 13 日决定撤销针对几项关键工业投入的第一套 QCO(以缓解纺织、塑料和采矿供应链的压力)之后,总部位于德里的智库 GTRI 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此举将显着降低苏拉特、锡尔瓦萨、蒂鲁普、卢迪亚纳和比尔瓦拉等纺织中心的合规成本。 “这些集群严重依赖进口中间体,而 QCO 驱动的实验室测试和 BIS 认证提高了价格并带来了不确定性。此次退出使工厂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全球供应商基础,从而提高他们在人造纤维服装市场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竞争的能力。”
虽然中小微企业将从中受益,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谁会因这些撤销而遭受损失? GTRI 列出了聚合物和纤维行业中一些已撤回 QCO 的主要公司。这些公司包括 Reliance Industries、印度石油公司、GAIL、Indo Rama、Filatex、JBF Industries、Vardhman 等。
总部位于孟买的一家企业集团的一位高管警告称,撤销可能会为更便宜的中国进口产品打开大门。但诺伊达的一家交流元件制造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认为,QCO 只会增加印度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这些企业生产从钢铁、铝到聚酯和塑料等各种产品。
“由于 QCO 有效地遏制了外国竞争,印度大型企业可以自由决定我们原材料的价格。当只有五分之一或六家海外供应商能够获得 QCO 认证时,唯一获得批准的企业也会提高价格,”他说。两人均要求匿名。服装出口促进委员会 (AEPC) 秘书长 Mithileshwar Thakur 表示,最近的撤销将有助于印度纺织价值链的下游行业获得采购投入的灵活性,增强其成本竞争力,消除相对于外国竞争对手的价格劣势,并最终增强在全球市场的出口表现。
然而,他很快补充说,QCO 的想法在原则上没有缺陷。 “QCO 旨在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廉价、低质量进口产品的影响,并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合格商品的影响,从而创建一个强大的质量生态系统。问题在于其管理和实施,这导致了成本增加、合规性、延误和效率低下,从而将 QCO 变成了许多人认为的非关税壁垒。”
检查最终产品
总部位于诺伊达的电子制造商 Deki Electronics 的总经理维诺德·夏尔马 (Vinod Sharma) 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区分原材料和成品的 QCO。 “对成品(例如洗衣机、冰箱和空调)实施 QCO 是完全合理的。当同样的规则适用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时,麻烦就开始了。”他表示,并指出许多大型海外供应商只是为了避免获得 BIS 批准的麻烦,并完全停止向印度出口。 “那就是供应链开始瓦解的时候。”
Sharma 补充说,虽然质量是不容谈判的,但实施质量控制的顺序必须符合逻辑:从成品开始,转向中间产品,然后评估原材料是否需要纳入 QCO。 “一旦对钢、铜和铝等基本投入实施 QCO,连锁反应就会波及每个行业,”他说。
印度前驻世贸组织大使 Jayant Dasgupta 表示,QCO 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反倾销工具,而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机制。 “许多现有的 QCO 是在后加勒万时代实施的,当时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很高,新德里希望遏制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的激增。QCO 通常起到非关税壁垒的作用,特别是因为正式的反倾销程序漫长而繁琐,”他说。
达斯古普塔补充说,如果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在某些 QCO 撤销后恢复倾销更便宜的商品,印度公司仍然有追索权。他们可以联系贸易救济总局 (DGTR) 并提出倾销投诉——指控销售低于生产成本。 “但投诉人必须有资格,”他指出,“这意味着它必须在该产品类别的国内生产中占一定份额。”
毫无疑问,QCO 已经将印度企业分成了两半。但这些 QCO 及其交错回滚对于像你我这样的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Gauba 小组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其建议撤销部分 QCO 的原则是,强制性质量订单应主要限于直接影响消费者安全、健康或整体产品性能的制成品。然而,这引发了一个明显的担忧:如果最终产品的原材料逃避审查,那么最终产品如何保持坚固?
该小组认为,对于原材料、中间体和资本货物,可以通过自愿标准、行业最佳实践和买卖双方协议而不是一揽子监管来保障质量。
底线是守卫大门,而不是通向大门的整条道路。
要知道的事情
QCO是什么?
- QCO是质量控制令的意思
- 这是通过印度标准局 (BIS) 执行的印度政府指令
- 这使得指定产品必须满足特定的印度质量标准自愿与强制
- 对于 QCO 未涵盖的产品,BIS 认证是自愿的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QCO机制如何运作?
- BIS检查员视察制造单位,包括海外工厂
- 国外工厂的产品进入印度市场前必须获得 QCO 合规认证
自愿与强制
对于 QCO 未涵盖的产品,BIS 认证是自愿的
QCO 下的产品数量
- 2016年约70个
- 2025 年 10 月 790 人
- 2025 年 11 月撤销或修订 76 种产品的 QCO
资料来源:非金融监管改革小组,2025 年 10 月;媒体报道
关键词:质量控制 qco, 质量控制令, 印度质量控制, bis, 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