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s is by your side.

专栏-欧洲央行的匆忙行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深化:Mike Dolan 路透社

22


作者:Mike Dolan

伦敦(路透社)——尽管关于西方与中国低迷经济战略脱钩的讨论很多,但欧洲与北京的直接贸易联系实际上一直在加深。

这种差异或许有助于解释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货币宽松政策上的分歧。预计欧洲央行将在美联储下个月开始行动之前第二次降息,并可能在 10 月份第三次降息。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下滑,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之间的分歧可能会扩大。

人们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状况的担忧不断增加。尽管北京采取了多种措施刺激国内需求,但中国经济仍在放缓,该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没有缓解的迹象,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通缩隐隐存在,贸易紧张局势正在加剧。上周,在杰克逊霍尔美联储研讨会上,各国央行行长们提出了中国经济放缓可能拖累全球经济的担忧。

本周,投资银行瑞银将 2025 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仅 4%,远低于北京 5% 的目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5.1% 的预测。虽然中国经济疲软显然会影响美国和欧洲,但后者的麻烦似乎更大。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本周分析了去年最新的海关清关数据,并强调了这种差异的程度。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尽管美国在截至2023年的五年内大幅减少了对中国进口的依赖,但欧盟源自中国的进口份额实际上却有所增长。

如果将焦点集中在制成品上,中国与欧盟之间不断加深的贸易联系就更加明显。尽管中国对美国制造业进口的依赖不到 10%,但它购买的欧盟商品比五年前更多。人民币在欧元贸易加权指数中的占比超过 18%,比美元等值指数中的占比高出约 5 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凸显了欧盟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作者玛丽·洛夫利和闫静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待这些趋势。他们写道:“尽管拜登政府努力说服欧盟摆脱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但情况却恰恰相反。近年来,欧洲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大,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却越来越小。”“美国和欧洲经济利益的分歧越来越大,可能会使他们未来更难就涉及中国进口产品的国家安全和技术政策达成一致。”

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要点可能要简单得多: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仍然巨大,并对增长、通胀以及央行政策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频道 这组数据涵盖了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时期。其中包括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的关税战、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乌克兰/台湾相关的地缘政治和安全紧张局势,这些紧张局势进一步抑制了美国对华投资和贸易。还有大量证据表明,“近岸外包”或“朋友岸外包”趋势已将与中国的贸易转移到墨西哥或越南等国家。无论谁在今年 11 月赢得总统大选,下一届政府都不太可能愿意放弃对华贸易限制。而且这些紧张局势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在大西洋彼岸,欧洲已发出减少对华敞口的声音,但这方面的行动有限。

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的担忧持续甚至恶化,那么欧盟对北京的相对敞口仍在上升,可能会使欧洲央行的宏观政策前景与美国央行截然不同。金融市场往往认为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是紧密相连的,但本轮周期似乎并非如此。欧洲央行已经开始降息,远早于美联储,而美国政策利率目前比欧洲央行高出 150 个基点以上。

中国逆风的影响可能是欧洲央行今年愿意并能够抢在美联储之前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意味着欧洲央行未来需要领先美联储数步。然而,投资者似乎并未将这些假设纳入定价。货币市场预计美联储明年的宽松幅度将比法兰克福会议高出 50 个基点。

欧元兑美元汇率近期已升至一年来最高水平。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北京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相对定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毫无疑问,中国仍然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最近的估计显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 35%。

但投资者或许需要更加关注的是,这一打击对欧洲的影响会有多大。

本文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路透社专栏作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