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ng.com——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上中国最近面临的经济挑战,引发了关于印度是否能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强国的争论,类似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转型。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近年来两国经济轨迹出现分化。瑞银全球研究部分析师表示:“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复苏乏力,而印度经济复苏强劲。”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还面临着许多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快速老龄化,而印度的劳动力相对年轻且不断增长,外部环境也更加友好。”
这种差异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印度是否能够复制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市场的成功,以及是否能够对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施加类似的影响力。
中国经济崛起的核心方面之一是其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到2023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近30%,而印度的份额仅为3%。
尽管印度的人口结构有利,劳动力更年轻且不断增长,但印度在不久的将来仍不太可能挑战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瑞银补充道,印度制造业目前仅占其 GDP 的 13% 左右,而 2000 年中国制造业占 GDP 的 32%。两国经济的这种结构性差异表明,尽管印度可能会增加制造业产出,但它还无法在短期内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然而,得益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印度确实具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潜力。
印度国内市场规模与 2006-2007 年左右的中国相当,具有巨大的增长机会。过去十年,印度家庭消费增长了一倍,瑞银预计到 2026 年,印度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
如果印度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国内市场规模可能先于GDP达到中国当前的水平。
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对于印度持续的消费增长至关重要。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耐用品和汽车的需求预计将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扩张。
受工业化、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的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印度不太注重工业增长,不太可能复制中国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尽管印度是石油和煤炭的进口大国,但其增长预计能源密集程度将低于中国。
印度独特的资源供应和城市化模式表明,其对铁矿石等基本金属的需求可能与中国不同。尽管印度预计将实现快速增长,但其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如中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