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 (SVB) 和第一共和银行 (股票代码 FRCB) 最近破产,原因是其长期固定利率资产的未实现利率损失以及为这些资产提供资金的低利率存款的损失。长期观察金融体系的人会发现这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储蓄银行危机相似,当时约有 1,300 家储蓄和贷款银行破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面临利率风险以及为这些资产提供资金的低利率存款的损失。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资产价值下降造成的利率损失大多不会在财务报表或监管会计比率中确认,除非这些资产被出售,这留下了一个问题:监管机构应该如何处理权益市值接近或低于零的存款机构。
20 世纪 80 年代,会计花招(例如创建净值证书以人为地提高报告权益)加剧了无法强制确认损失的局面。可以肯定的是,储蓄机构面临着通过收购高利率资产来重建资本的压力。不幸的是,这些高利率资产通常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这意味着储蓄机构试图摆脱损失的努力往往最终只会增加损失。
同样,在 2022-23 年期间,银行没有面临承认损失的压力,监管机构似乎愿意给银行时间来改善其资本状况。然而,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银行不同,硅谷银行和 FRCB 严重依赖未投保存款。他们的未投保存款人意识到,如果 全部 其中许多人继续以低利率向银行提供资金,尽管他们会因这些存款的低利率而遭受重大的机会损失。然而,如果有足够多的存款人提取资金,那么剩下的人将面临损失。可以肯定的是,硅谷银行和 FRCB 的资产几乎没有信用风险,因此可以预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偿还,因此这些“未实现损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见此处 , 这里 ,这里
因此,人们认为,只要美联储借出足够的资金来弥补损失的存款,这些银行就没有必要关闭。
当时和现在一样,许多经济学家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发展情况。两位杰出的银行经济学家分析了 20 世纪 80 年代银行业和储蓄业的发展情况,他们分别是乔治·G·考夫曼和爱德华·J·凯恩。在我们处理当前与利率相关的损失时,他们的两个观察尤其值得回味。
考夫曼回应了这样的观点:问题不在于银行和储蓄机构经理的错误决策,他们承担了过多的利率和信用风险。相反,一些观察家认为,问题在于储户的行为:只要他们对银行有“信心”,不提取资金,银行就能收回损失,储户也能得到补偿。对于这一说法,考夫曼回应道 “公众对银行业务的一大误解是,人们需要信任自己的银行和银行家”,并补充道,“这完全是错误的!信仰属于教堂,优质资产属于银行。”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储户“失去信心”,即使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在大规模提款之前超过其存款,银行也可能变得缺乏流动性并破产,因为银行资产无法以市场价值迅速变现。然而,考夫曼的基本观点仍然存在。如果银行的资产具有足够的价值,那么它可以借入这些资产(包括从美联储借入),并等待储户看到银行有偿付能力时资金返回。但如果银行没有具有足够市场价值的资产,那么储户或任何其他债权人为什么要继续向其提供资金——尤其是如果银行需要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来实现正的息差?
这种情况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 20 世纪 80 年代破产的储蓄机构能够保留几乎所有的资金(存款)。答案是,存款人并不依赖储蓄机构兑现存款的能力,而是依赖存款保险人(美国财政部隐性支持)兑现这些存款的能力——这让我们想到了凯恩的重要见解(见此处) 这里
)。凯恩观察到,防止资不抵债的银行和储蓄机构发生挤兑的原因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隐性地用其股本替代了银行或储蓄机构所有者提供的资本缺口。此外,存款保险公司并没有因其隐性资本贡献和存款机构遭受更大损失的风险而获得回报。相反,如果股权的市场价值随后超过零,所有奖励都归存款机构的股权持有人所有。
尽管历史并非完全重演,但它是押韵的。监管机构并没有曲解规则,让资不抵债的银行“通过发展摆脱困境”。然而,如上所述,会计和监管规则仍然要求大部分损失不予承认。反对强制承认的论点是,资产方面的利率损失被支付低存款利率的收益所抵消。然而,正如 1980 年代和 2023 年今天向我们展示的那样,这种依靠低利率存款来抵消资产价值下降的策略是有效的——直到它失效。当存款因担心资产价值或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而开始流失时,剩下的就只有银行资产的利率损失。因此,反对承认损失的论点在最不重要的时候显得最有力:当利率变化相对较小时,存款流失的可能性较小。然而,当准确衡量价值是最重要的时,这种论点最有可能失败,这是对存款人可能提取资金时利率大幅波动的反应。
历史不是在重演而是在押韵的另一种方式是对利率损失巨大的存款人的处理。尽管存款挤兑迫使 SVB 和 FRCB 进入清算程序,但(市值)损失始于 2022 年利率上调,到 2022 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时,损失超过了账面资本。然而,直到存款人开始挤兑后,银行才成为清算的候选对象。此外,最近的学术研究(见此处), 这里
,这里
) 表明,如果这些银行被迫承认损失,它们将不是唯一面临严重资本不足或破产的银行。再一次,存款保险机构似乎被要求提供隐性资本,而资不抵债的银行所有者则获得收益。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监管,亚特兰大联储,政策中心,宏博客,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