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对触及与食品生产和价格有关的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这令人沮丧,因为这些问题在政治上特别敏感。但现在这些政策已经过时了。例如,印度的农业补贴框架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制定的,旨在提高国内粮食产量。对于一个饱受大规模饥荒困扰的后殖民国家来说,这可能是合适的。但对于一个需要稳定蔬菜价格的工业化、粮食过剩的国家来说,这并不合适。
在货币目标方面,政策制定者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大约十年前,印度储备银行被正式授权将通胀率定为 4%。自那以后,这个曾经饱受通胀恐慌困扰的国家基本上控制住了物价。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 7 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突显了这一点,该指数显示通胀率低于印度储备银行的目标,是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可以理解的是,很少有人愿意破坏一个似乎行之有效的系统。
但他们可能需要这么做。政府首席经济学家上个月在其主要政策文件中指出,将食品价格从央行的通胀目标中剔除是合理的。
他的观点简单却很有说服力:货币政策无法解决供应方面的问题。货币政策旨在解决总需求的短期问题。但印度的食品价格受到经济中各种僵化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僵化因素都与供应方面有关。粮食价格取决于政府规定农民应获得多少报酬。蔬菜和蛋白质的供应链支离破碎,导致价格因供应和运输的暂时问题而剧烈波动。因此,这位首席经济学家的论点有一定道理。
忽视他的理由的代价是高昂的。由于印度储备银行的目标是包括波动性食品价格在内的通胀指数,因此它经常将利率维持在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核心通胀率(不包括食品和燃料)已经远低于 4% 一段时间了。但央行没有降息,因为印度食品价格一直高于全球同行。最近几周,食品通胀率下降不是由于政策或需求的任何变化,而纯粹是因为夏季热浪已经消退。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得再等几个月才能看到央行做出回应。印度储备银行的利率制定小组已经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但没有降息。一个缺乏可投资资金的经济体每周都要忍受高于必要的实际利率,这可以用利润、增长和就业损失来衡量。反对改变的理由同样简单:只要食品价格影响印度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就不能将其排除在印度储备银行的计算之外。这基本上就是央行行长上周坚持的观点。他担心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誉取决于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反应,而不仅仅是核心通胀。这也是事实。但行长也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假设。那就是印度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就是他的职责,相当重视食品价格。事实上,该指数——基于 2011-12 年进行的调查——对食品的重视程度过高,食品占篮子的 45%。与农业政策一样,其构成反映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印度只不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越来越过时。
印度的 CPI 确实需要调整,而且是刻不容缓。新兴市场中,许多以通胀为目标的国家表现都比印度好。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该国在食品价格波动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但食品在该国 CPI 中的权重也低得多。更重要的是,该权重会不断调整以反映现实;每隔几年,印度统计人员就会调查数百个城镇的实际家庭消费情况,并相应地重新调整指数权重。对于新德里和孟买的同行来说,这当然不算过分。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印度将继续由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来控制超过一半的价格指数,而央行无法控制这一价格指数。印度储备银行一直落后于形势,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免责声明:本专栏中表达的观点为作者的观点。此处表达的事实和观点不反映 www.economictimes.com 的观点。)
关键词:通货膨胀,印度,货币政策,价格,经济框架,印度储备银行,消费者价格指数,核心通胀,农业补贴,印度储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