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储备银行的通胀目标制度一直运作良好。鉴于这一记录,扩大其职权范围或放弃通胀目标而采用更自由的制度等激进的改变将是危险的,而且适得其反,”报告称。
该论文的作者是经济学家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 Poonam Gupta(NCAER)。
相比之下,该报指出,4%的目标、+/-2%的容忍区间以及对总体通胀的关注仍然大体合适。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对制度进行调整,以提高绩效,”报告建议道。
印度政府与印度储备银行于 2015 年 2 月签署了通胀目标协议,并于 2016 年 5 月修订了印度储备银行法案。通胀目标由政府与印度储备银行协商后制定,并有可能在五年后重新审视。据此,政府通过官方公报宣布,自 2016 年 8 月 5 日起,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通胀目标为 4%,上限为 6%,下限为 2%。
论文在大部分内容中指出,通胀目标协议所设定的目标已经实现;而且几乎所有指标都达到了预期。
该报称:“通胀率连续三个季度(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9 月)超过 6% 的上限容忍度的情况仅有一次。”
据该论文称,有证据表明通胀目标制约下的结果有所改善。
报告称,“通胀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小,通胀预期得到更好控制,货币政策传导更为有效”。
最近,首席经济顾问 V Anantha Nageswaran 主张将食品通胀排除在利率制定之外,并表示货币政策与食品价格无关,食品价格是由供给方压力决定的。
最后,与早先的怀疑论相反,该报称,通胀目标协议似乎并没有让印度储备银行变得过度强硬,也不会对通胀率偏离 4% 目标的每一次小幅偏差或食品通胀的每一次飙升做出反应。
自2016年9月以来,印度储备银行已17次调整关键政策利率,其中大多数是在两个动荡的年份——在2019-20年,为应对经济增长急剧放缓,政策利率下调五次,累计下调185个基点;在2022-23年,为应对全球冲击导致的通胀加速,政策利率上调六次,累计下调210个基点。
在剩余的六年中,政策利率仅调整了六次,大约每年一次。相比之下,印度储备银行在实施新政策之前的八年中调整了24次政策利率。
关键词:印度通胀,印度储备银行通胀目标,印度储备银行,通胀目标,研究论文,通胀目标,印度家庭,CPI通胀